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北语人物 -> 正文

​十年,再踏新征程!

发布日期:2022-06-08  作者:北语志愿服务总队 点击量:

中国青年志愿者欧宝体育平台客服研究生支教团于2012年9月组建,到2022年,正好是第10个年头。十年间,代代北语青年在祖国的边疆挥洒青春的汗水,将希望的种子播撒在孩子们的心中。到如今,第24届研支团已组建完毕,在不远的将来即将踏上征程。

在刚刚结束的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盛事中,9位北语研究生支教团成员,他们将志愿服务精神从祖国的边疆带到祖国的心房,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助力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圆满举办。他们中有6位服务于张家口冬奥村(冬残奥村):第15届研支团成员玄铮,第20届研支团成员奚琢,第22届研支团成员何孟秋,第24届研支团成员刘春翔、阎洁、王诗然;有3名作为工作人员及赛会实习生服务于北京赛区与延庆赛区,即五棵松物流经理张帆、首都体育馆场馆群体育部实习生岳圣雅、延庆国家雪车雪橇中心语言服务实习生杨锦华。

9名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在北京、在延庆、在张家口,传承了志愿者精神,书写了又一段崭新的篇章。两段截然不同的经历面临着不同的挑战,但也各有各的丰富多彩。这其中,变化的是地点和任务,始终不变的是北语青年学子坚定的初心与使命感,是不负时代、不负韶华的青春梦想。

方法总比困难多,一切艰辛都值得

选择支教与冬奥,都意味着选择了充满挑战的道路,意味着过年回不了家,以及更多难以预见的困难。北语首届研支团成员和冬奥会带队老师玄铮表示,两段经历中都有很多事情是没有先例的,始终处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新疆当时对我而言是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对于一个从来没当过老师的人支教又是一份完全陌生的工作。”

角色的转变始终是难题之一。从学生转变为支教老师、大型赛会的实习生或志愿者,都要从头开始探索工作方法。完全陌生的冬奥村与各个场馆的环境、宛若迷宫的防疫流线、繁杂琐碎的工作内容、各国口音带来的沟通障碍……都要在短时间内克服解决。国家雪车雪橇中心的语言服务实习生杨锦华就经历过许多难忘的瞬间:半夜接到紧急大稿件中英笔译任务、临时新增德语采访口译需求、临时修改远程同传服务需求……

但是方法总比困难多。带队老师奚琢认为,坚守志愿奉献的初心,坚持对工作负责的态度,多学多问多反思,就是得以应对新挑战的方法——与各方协调沟通,向经验丰富的辅导员请教处理方法,在不断的学习与探索中,一切都会慢慢步入正轨。

在艰难的时刻,身边家人朋友们的支持就是最坚实的后盾。面对研支团成员参与支教与冬奥的决定,他们大多会十分心疼,会表达不舍和挽留,但是最终都会选择支持。阎洁说:“他们明白我对理想的追求,所以会尊重我的选择。”刘春翔说:“我父亲对我要参与冬奥的第一反应是:冬奥嘛,国家大事,去吧。”

“回忆往昔,欢笑和泪水交织,汗水与拼搏共竞,每份艰辛都有回报,每份笃定均有收获。” 岳圣雅总结道。在身边的朋友眼里,同时拥有支教和冬奥经历的他们有着非常精彩的人生,这两段宝贵的经历虽然在过程中不乏艰难,但是回想起来,都是难能可贵的“高光时刻”。

一座桥梁,两地连通

如果说北语的冬奥志愿者和实习生们是通过语言向世界传递着热情与友善,那么支教的经历则是将对外界广阔天地的向往作为种子播撒到了新疆孩子们的心里。

第24届研支团的王诗然对即将到来的支教有着很多期待,她坦言几个人的力量其实非常渺小,但仍旧希望冬奥带给自己的温暖和力量可以传递到遥远的地方,同样也助力孩子们的成长。

已经支教过的何孟秋也坚信,自己可以成为学生们和冬奥之间的一座桥梁。看到朋友圈里志愿者的照片以后,学生们可能从心底觉得他们离冬奥更近了。“他们只要在短视频平台刷到有关冬奥志愿者的视频,就会多留意几眼,找找里面有没有我的身影。他们非常羡慕我的经历,我便借此机会鼓励他们,他们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到更大的平台,见识更广阔的世界。”她用自己的冬奥经历告诉学生,每个人的未来都有无限的可能性。只要自己肯努力,就能遇到无数机会实现梦想。

冬奥会开幕式上,44个来自大山里的孩子用希腊语演绎了奥运会会歌《奥林匹克圣歌》,这一幕让王诗然感动不已。她相信,未来她即将遇到的孩子们,也能更多了解外面的世界靠自己的努力体验更美好的生活。正如何孟秋所说,“成为奥运志愿者,能够坐在鸟巢亲眼见证冬奥会的开幕,这是一件我小时候无法想象的事情。但是我通过自己的努力,考到北京的大学,然后恰逢冬奥盛会,抓住机会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冬奥志愿者。我想,不需要多余的言语,学生可以直接从我这些经历里感受到力量,激发他们追梦的勇气。”

激励带来的改变也确实在不断发生着。玄铮在支教之中批改作业时,曾发现有个学生在自己的本子上写了一句话:我要考到北京去。“那一刹那,我感到很幸福。在我的影响下,他们开始发生改变,一点点在进步,由开始的‘就这样吧’到后来的有所追求,这让我切实体会到了支教的意义所在。”

正如阎洁总结的那样,希望支教可以为当地的孩子们带去宽广的视野与开放包容的心态,帮助他们树立未来建设家乡的理想,最终为共同富裕和民族团结繁荣贡献绵薄之力。

使命在肩,不负众望

支教和冬奥的经历无不让志愿者们飞速成长。支教的经历让何孟秋更加成熟,学生们把她当作榜样,这种信任让她感到压力却也充满勇气和动力。“我要做得更好,变成一个更好的人,才能不辜负他们的期待。”而冬奥志愿者的经历同样令她难忘。“运动员们传递出来的善意和友爱非常动人,他们身上永不服输的体育竞技精神也深深感染我,这样的精神会鼓舞着我投身我所热爱的事业,也让我对探索世界有了更强烈的好奇心。”

同时,这两段经历也让研支团的志愿者们更加明白当代青年人身上的使命与担当,更加明白努力奋斗的意义。生长在红旗下的青年学子们已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这些丰富的经历使得他们深知所肩负的使命之重,也因此用志愿与支教的方式,为祖国尽一份绵薄之力。“我们生活在国家富强、科技发达的年代,看过世界的开阔,也着有祖国强大给我们带来的底气,那么我们也要尽自己的努力,掌握本领,为社会做点什么。”王诗然如是说道。奚琢则认为,从两段经历中感受到奉献的满足感和幸福感,让她愈发愿意将自己的力量投入到国家需要的地方:“从祖国边疆到祖国心房,从西北到华北,祖国需要的地方就有我们的身影。”也正如刘春翔在支教申请书中写的那样,“生于农村,长于农村,在一步步踏入大城市的时候,我想尽自己所能为农村教育做点事。” 对于冬奥,那便是:“生于中国,长于中国,在一步步拥有国际视野的时候,我也想尽自己所能为祖国做点事。”

最后,何孟秋总结道:“支教,让我明白祖国没有一个角落会被遗忘;支教,让我们亲眼看到在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的生活蒸蒸日上。冬奥,让我们亲身感受到祖国的强大,全国人民的团结和中国人的自信。在做志愿服务之中,我越来越爱自己的祖国。”

从支教到冬奥,亦或是从冬奥憧憬即将到来的支教,北语人始终在路上。秉承着“德行言语,敦睦天下”的校训精神,铭记着“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誓言,以昂扬的精神状态和坚定的意志信念,志愿者们在祖国的大地上挥洒青春与热血、传递温暖与感动。我们的故事,未完待续。


分享到:

热点新闻

热点专题

Baidu
map